明立國策展 葛瑪蘭重返榮耀之夜
透過文化的記憶傳承 譜出原住民獨特的樂章
【記者謝宛軒╱南華大學報導】
國立傳統藝術中心臺灣音樂館於10月22日在臺灣戲曲中心大表演廳,舉辦了「葛瑪蘭重返榮耀之夜」,由致力推廣原住民文化多年的明立國教授負責策展。在早期葛瑪蘭族並未被官方認同,明立國在這場展覽正式向大家介紹葛瑪蘭族,並邀請他們上台表演,讓更多人認識葛瑪蘭族。
「葛瑪蘭重返榮耀之夜」主要是演繹瑪蘭神話傳說,歌舞儀式有起死回生的魔力,以前導紀錄短片開場,作為序曲鋪陳葛瑪蘭族的歷史和空間變遷,帶來各種祭儀及歌舞,舞台展演述說葛瑪蘭族的故事,藉此回顧與再現。精采的表演,獲得全場觀眾的熱烈迴響。
民國68年開始,明立國開始從事田野調查,正式有計劃獲得支持是72年文建會成立,當時考慮到文化保存是當務之急,就統整了一個5人小組計畫,主要以音樂舞蹈為主。明立國回憶道,1993年為世界原住民年,為了呼應世界原住民年,台北縣政府以原住民文化為主題舉辦了一場展演。
從學術研究的角度看,明立國指出,研究已經習慣的事物乃是跟著習慣走,是既有的能力延伸,但學不到更多東西,而自己喜歡研究原住民文化則是因為與原住民的習慣不同,能突破過往認知的侷限且具備挑戰性,例如想要採訪原住民時有可能被拒絕,以及在參加祭典時須謹慎不要觸犯禁忌,有時只得到部分族人同意進部落研究,這些都需要慢慢溝通保持人際關係的良好互動。明立國也說道,在進行學術研究過程中主要就是找到預期的問題,以及大家沒有想到、看到的地方,亦或是大家都在做卻做錯的,才能讓研究更加完整。
明立國解釋,原住民文化為口傳文化與漢文化不同,每族之間的特色又不盡相同,例如排灣族的百步蛇圖騰與其神話傳說、信仰與風俗相關,魯凱族百步蛇圖騰的意義卻與排灣族不一樣。他補充道,圖騰是大自然動植物及祖先起源藝術化後形成的民族表徵,同時也是族人凝聚力的符號,用來作為一個族群跟文化的連結代表。
如今有些族語的詞彙對現代年輕原住民來說難以理解,明立國指出
,世代交替的問題牽涉到當時社會環境、行為、概念、信仰、儀式以及整個社會脈絡有關,有經驗才能理解詞彙本身的含意。他說道,原住民人數較少且研究機會難得,所以希望能幫助到他們,才如此投入推廣與教導原住民文化。
長期來推廣及教導原住民文化,明立國試圖讓民眾了解不同於自身的族群,且有機會深度探討不同層面問題。明立國以「出草」為例解釋道,對於原住民而言出草是攸關生命大事,其中也有占卜含意,但大部分人都不了解背後含意,只看到出草的野蠻,不曾想過出草的人也有可能被別人出草。這也正是明立國一直以來,為了讓更多人看見及了解「台灣沒落文化」努力著。
